【网评】浅谈运用科学思维开展调查研究的五条路径
2023-11-15 16:31:3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陈中化 | 作者:李琦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281

桑植融媒11月15日讯(通讯员 李琦)调查研究是开展行政工作的基础,其结果直接影响行政决策的科学性、正确性、可靠性。因此,调查研究也应当是科学的、严谨的、较真的、求实的。

相由心生,行随心动。作为行政工作者,虽然我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,未掌握专业系统的科研方法,但在多年系统的现代教育下,我们大多已具备朴素的科学观:注重实际、实事求是。因此,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运用到调查研究中,改进我们的工作。

自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以来,笔者作为基层工作者参与调查研究工作,现基于当前工作经验,结合自身以往经历,浅谈运用科学思维开展调查研究的五条路径。

路径一:谈一谈合理假设。作出“假设”是科研工作中的基础环节,更是关键环节。“假设”是基于以往经验和分析思考后,对研究课题的初步解答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或许不曾意识到“假设”这个概念,但我们对问题的常识性的预判就是一种“假设”,比如在未开展调查研究之前,我们就能对城市中的停车位是否充足作出一个基本判断。

既然“假设”已经融入生活,为什么还要强调做出合理假设呢?一方面,做出假设的过程就是“检验”自身知识储备和准备工作的过程,如果难以回答被调查研究的问题,就说明我们的准备不够充分,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,更难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。另一方面,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“验证”假设的过程,明确的假设可以指导我们有针对地、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,避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。

路径二:试一试定量研究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我们研究分析问题的两种重要方式,前者解决方向的问题,后者解决数量的问题。在当前的调查研究中,往往以定性研究为主,对于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部门而言,这是毋庸置喙的。但是,基层遇到的大多是需要真刀真枪解决的实际问题,具有针对性、可行性、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是更受欢迎的,而这是定量研究能够解决的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对定量研究“多”看一眼,更要在数据收集、分析和应用上投入更多“真金白银”。

当然,相较于定性研究,定量研究更具有深度,更加需要理工类知识,我们不妨更多地征求专家的意见或请专业团队开展调查研究,但在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基层而言,只掌握定量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不够的,拥有定量研究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建设。

路径三:用一用新型工具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录音机、照相机、电脑,这些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的工具早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无人机、大数据、ChatGPT等新工具新技术又浪潮般向我们袭来。为提升效率,推动社会进步,学习并运用新的工具在是一件“迟早”的事情,但在这种共识下,人们依然会陷入效率和安全的争议中。以ChatGPT为例,这项技术一经推出便引起正反讨论,一部分人认为其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用而欢欣鼓舞,一部分人则担心该技术会带来大量失业,进而影响社会稳定。

从历史的维度来看,工具本身并不具有“是非对错”的价值判断,工具带给社会的效益能否大过其风险,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。尤其是在行政工作中,“稳定”貌似是大部分人的追求,但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判断:“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,敌人就会占领。”对于“文化思想阵地”是如此,对于调查研究也是如此,对于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,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了解、掌握、控制新技术新工具。

路径四:盯一盯数据指标。如果说治大国如烹小鲜,那么观察分析数据指标就是在“品尝”经济社会发展这道“硬菜”。如今,对GDP、CPI、用电量等数据指标的运用已屡见不鲜,但在调查研究中,却不乏因使用数据指标不当而“消化不良”的例子:部分宏观指标有些“高大上”、重复频繁调度数据增加基层负担、数据报送质量不高等。调查研究这份工作是沾有“泥土香”的,是掌握一手信息的,数据指标的运用应当更贴合实际。

除了提升业务水平、建立共享数据库、加强数据分析等方法,要用好数据指标,还有以下解决思路:一是关键指标要准一点。在数据指标的调度上,存在一些“拿来主义”者,有时只是向上级和同行“抄作业”,并未充分考虑到是否适用于当前工作;二是指标体系要全一点。以旅游工作为例,当我们想要调查旅游景点是否火爆,不仅要关注游客总数,游客的来源结构更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,毕竟远道而来的游客会更舍得花钱;三是人为因素要少一点。用更多客观指标代替人的主观评价,投入更多的测量工具收集基本信息,在调研报告中使用更多的图像、表格、百分比代替文字描述,都是让我们的调查研究更加理性客观的选择。

路径五:定一定调研误差。在科研工作中,“误差”就如青春痘一样总是让人烦恼,总会出现在数据采集、统计分析、回归预测等各个环节,防不胜防、令人生厌、不得不面对。为确保科研结果的科学严谨,科研工作者通常会尽力避免误差的产生并在论文中向他人做出说明。对于我们行政工作者而言,也应该学习这种“自揭伤疤”的坦荡,多谈谈调查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误差,分析并大方地说明其原因:数据采集不精准、样本采集不足、分析处理方法有误等。毕竟从事实出发,目前人类还没有进化到不犯错误的阶段。

同时,调查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,既然单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总是有误差的,那么单次调研的结果便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,不足以指导科学的决策。尤其是在产业发展、城市规划、基层治理等长远事业上,我们的决策需要更加周全的考量。因此对于这些调研对象,我们更应该长期跟踪调研,建立关键数据指标,定期对比前后数据,进而减少调查研究中的误差,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,以便及时对修正决策。

“我唯一知道的,是我一无所知”。少年时不乏有些“指点江山”“激扬文字”,但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深入社会、调查研究、推动工作,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群众,就应当越发感受到工作的那份重量,越发地谨言慎行,越发地以科学、严谨、较真、求实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工作: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,这份权力应当用于造福人民群众。

(一审:秦福  二审:杨明  三审:吴明波)

责编:陈中化

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

时政报道
视听桑植
时政报道

  下载APP